Skip to content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子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传来捷报,三支学生团队与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85”高校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80多所高校4000多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表现突出,分别荣获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充分展现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医学工程创新领域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实力。

s_5df839dca932183f.png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是面向全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赛事之一,旨在推动医学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高度重视此次竞赛,经过前期校内选拔与专项培育,最终派出三支精锐队伍参赛。三支团队的作品均聚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技术痛点与临床需求,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

2.png

获二等奖的作品“基于多模态视觉分析的SIDS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婴幼儿睡眠安全的AI守护者”由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媛玲、吴瑞瑞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包括2023级智能医学工程刘林峰、明振安、2023级生物医学工程张雪纯、王雅静四位同学。

3.jpg

4.png

传统的婴幼儿睡眠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人工巡视和单一生理信号监测,存在反应滞后、覆盖有限和误报率高等问题,难以及时预警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高风险状态。为解决上述难题,本作品聚焦于基于多模态视觉分析的SIDS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构建了“监测 - 预警 - 干预”完整闭环体系,显著提升了睡眠安全保障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项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基于牙间关系特征的自动正畸技术研究”由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夏正霞、张淑珺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包括2022级生物医药数据科学鲍永琴、范学智、辛侠瑞、2022级智能医学工程左士鹏、毕鹏飞五位同学。

6.jpg

7.jpeg

传统的自动排牙方法主要依赖几何规则与经验模板,适用范围受限于数据规模,排牙方案制定过程复杂,且高度依赖正畸医生的临床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作品聚焦于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排牙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牙弓曲线预测的合理性与精度。

获得三等奖的作品“基于短报文通信的人体多参数采集与传输的智能手环设计”由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王军、周文静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包括2022级生物医学工程李天意、吴美娟、杨千惠、李凯四位同学。

8.jpg

9.png

针对偏远地区、野外作业等无公网环境下的健康数据采集与传输难题,本作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人体多参数采集与传输的智能手环系统。系统整体由多个子节点、一个总节点和远程监控中心组成,采用“LoRa 局域组网 + 北斗远程上报”的双通信机制,具备强扩展性与环境适应性。

比赛过程中,各参赛团队围绕作品的技术创新点、设计思路与应用前景进行展示,充分展示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评审专家对各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与技术实现水平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参赛师生努力付出的充分肯定,更是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未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将继续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理念,积极推动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和科研实践,鼓励更多师生参与高水平竞赛和项目孵化,助力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